国际舞台上,“全面战略伙伴”这几个字份量极重,意味着双方在政治上高度信任,在利益上深度捆绑。然而,当这个标签贴到中国和伊朗身上时,现实却透着一股疏离感。过去十年,中国资本通过“一带一路”几乎席卷了所有沿线国家,唯独在伊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空白。
2021年曾被寄予厚望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号称价值4000亿美元,如今听起来更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除了德黑兰机场扩建等少数项目,蓝图上的其他项目大多成了荒漠里废弃的油井或烂尾港口。今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投资超过57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达660亿美元,但这份长长的名单上并没有伊朗的名字。
问题出在哪里?不能简单归咎于外部制裁。伊朗自身的行为模式早已吓跑了潜在投资者。他们的政策变化幅度之大,足以让任何长期规划变成一场豪赌。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后,德黑兰冻结了九成对华合作,转向西方。2018年美国制裁重启,伊朗又高喊“向东看”。
这种机会主义在新总统佩泽希齐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边指责中国投资不给力,一边接受印度20亿美元的投资,并承诺疏远中巴经济走廊。系统性违约更是家常便饭。2024年,伊朗单方面撕毁无人机采购合同,转而拥抱俄罗斯苏-35战机。今年,伊朗拒绝支付4.5亿美元的原油仓储费,要求强行运走存放在中国港口的2500万桶原油。
最令人心寒的是中方援建的恰巴哈尔港。伊朗革命卫队一声令下,将商业港口转为军事基地,导致中交建23亿美元的投资血本无归。这个控制着伊朗七成经济命脉的特殊实体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赛场上的野蛮玩家。他们可以随意接管已经建成的5G网络,对油田开发项目收取高额“保护费”,甚至纵容地方势力敲诈勒索承建地铁的中资企业。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国的资本选择了绕道而行。当伊朗因内部问题和外部封锁步履维艰时,其周边邻国正与中国展开热火朝天的合作。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沙特投资暴涨214%,对阿联酋的投资增长了179%。沙特阿美与中国企业联手建设精细化工基地,阿联酋主权基金向蔚来汽车投资33亿美元,创下中东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最大单笔投资记录。从沙特红海新城的能源项目到埃及的百亿炼化厂合同,再到阿联酋哈利法港的智慧码头升级,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正在中东其他地区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新的欧亚大陆桥正在被构建起来,这些通道巧妙地绕开了伊朗。2024年,中国主导的中亚-高加索-欧洲走廊货运量激增68%,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经由中国持股51%的中吉乌铁路,通过阿塞拜疆直送欧洲。这条被美国戏称为“特朗普国际繁荣之路”的通道正成为新的运输动脉,有效降低了对传统路线的依赖。
即便是在看似紧密的能源领域,双方的关系也充满了水分。今年3月,伊朗对华原油出口量创纪录,但这其中高达八成的贸易都是通过马来西亚转口的“灰色操作”。真正直接的交易量仅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0.02%,与俄罗斯的28%和沙特的19%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讽刺的是,伊朗曾用中国预付的石油款项购买俄罗斯无人机,结果无人机没到手,自家炼油厂反而在袭击中被炸毁。在金融合作上,双方的算计同样显而易见。协议原本说好用人民币结算,伊朗却突然变卦,要求65%的货款改用欧元支付。中方不得不推出严格的货币互换机制,把年度额度限制在200亿人民币。如今,任何新项目都必须强制投保政治风险险,这本身就说明了双方信任的极度匮乏。
外交辞令与实际行动的脱节构成了一幅荒诞的画面。今年4月,伊朗外长在北京盛赞“中伊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一个月后,其安全高官在巴西感谢中国的“仗义执言”。但与此同时,德黑兰正与英法德等国就核问题进行秘密磋商。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连中国网友都忍不住调侃其“演技比波斯地毯的花纹还密”。
德黑兰街头那些褪色的宣传画上,“东方巨龙带来复兴”的标语依然可见。但在画布的背后是停工的钢厂、生锈的钻机和空无一人的工人营地。当中国资本绕过伊朗,将数百亿美元投向更稳定、更可靠的合作伙伴时,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冰冷的数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战略伙伴关系需要双向奔赴,而不是单方面承担风险和成本。中国并非救世主,而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面对一个经济濒临破产、通胀率高达43.3%且内部风险丛生的国家,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留给伊朗的窗口期正在收窄,若不能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融入区域合作,它将在未来被进一步边缘化。毕竟,信任一旦破碎,重建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北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