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的雷达是32面相控阵雷达,直接组网!三百六十度看天,还有米波反隐身体制,F-35那种隐身涂层也藏不住。美国人还在为双波段雷达的维护费用发愁呢,这边已经给装上“透视眼”了。 雷达到底行不行 “福特”号的作战日志,翻开就头大!全是技术债。服役八年,电磁弹射器平均故障间隔还是不行,先进武器升降机动不动就卡壳…最搞的是那个双波段雷达,花了32亿美元的“天眼”!结果2023年演习的时候,老是罢工。这可把美军给整不会了,居然在认真考虑要不要拆了换个简配版。 五角大楼的报告说的很直接,“舰载机出动效率达不到项目要求”,这可是花了一百三十七亿美元搞出来的“未来战舰”啊!怪不得被议员说成是“核动力浮动驳船”。 问题的根子早就埋下了,当年为了追求所谓的碾压,硬塞进去13项全新的技术,从电磁弹射到AI指挥系统,全是试验品。结果六成的高科技成了诅咒,到现在还有6项关键技术没影呢。 弹射那点事 江南造船厂的卫星图上,福建舰甲板那三条电磁弹射轨道,闪着金属冷光。这后面是马伟明院士团队的东西。全球独一份的中压直流供电!它和福特级的中压交流电不一样,能量损耗低,故障率也低。 还有电磁拦阻系统,听说是用AI算法控制液压装置,舰载机降落成功率九八。 甲板下的设计也变了,三台升降机加两个弹药井,舰载机一天能起飞的次数涨了四成。歼-35隐身战机在帆布下面,能看到轮廓,双发引擎,据说比F-35C能多带两吨弹药。还有角落里的攻击-11无人机,它的活是去钻对方的防空网,画打击地图。俄罗斯的军事专家说话很直:“这不是航母,是移动的智能战斗云”。
当中国的工程师在陆地上把电磁弹射测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美军却把大洋当成了实验室。 船厂里的事 纽波特纽斯造船厂的干船坞里,“肯尼迪”号核动力航母的甲板上啥也没有。这船本来2022年就该服役,结果工期拖了又拖,最新的说法是2027年。肯尼迪号延期的原因,让人听了有点…全美国就剩这一个地方能造核动力航母了,供应链断了,四千五百个供应商没了,老焊工一退休,反应堆的焊接都成了问题。船厂总监私下里说“我们活在冷战遗产里”。 另一边呢?上海长兴岛的船坞,能同时开工三艘神盾舰,大连那边用模块化生产线,像搭积木一样拼航母分段。 太平洋西岸,“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轨道上,一架歼-15T试验机已经在那了。这艘八万吨的船,从开工到海试只用了5年7个月!
福建舰的碳化硅甲板涂层,耐高温性能翻了三倍。电磁弹射器的超导储能单元,功率密度也比福特级的高,成本呢?控制在65亿美元,福特级的一半都不到。工业实力的差距就摆在那,中国一年下水的军舰吨位,比整个英国海军的都多。美国想用二百七十亿美元升级舰载无人机,中国的无人潜航器已经在南海连续跑了45天! 东风-26反舰导弹划的那个“区域拒止”圈里,推演中美军航母的存活率不高!到了第二岛链外面,核动力的续航能力还是摆在那的。 福建舰好像有新玩法?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从055大驱的垂发里出来,再配上无侦-8高速侦察机,打击半径能到五千公里。 航母战斗群在红海的灯光信号,就像一个时代的比喻。美军用的是老式的旗语,中国舰桥上闪的是量子加密光通信!两种思路。一边是在修补旧系统的疲惫巨人,另一边是想重构规则的新生力量。
西太平洋的胜负手,早就不只在航母本身了。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轨道,还搞出了衍生技术,那个磁悬浮物流系统,在青岛港已经用上了。舰载核电站小型化的方案,也给第四代核潜艇探了路。美军在为福特级全寿命周期两千五百亿美元的费用发愁,这边已经把军工技术变成民用生意了。 黄昏的舟山港,十一艘075两栖攻击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退役少将王海涛的平板电脑上,全球船舶AIS信号图一闪一闪的。他说:“三十年前我们羡慕尼米兹级,现在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成了行业标准。”当“肯尼迪”号还在等它那个老出故障的雷达时,福建舰的甲板涂层,已经开始量产民用版了。
北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