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一边抹黑中国“援俄”,一边派议员高调窜访台湾,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为哪般?当泽连斯基把台湾问题当筹码时,他可能低估了中国的底线,也高估了自己的外交筹码。
观察者网消息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在哈尔科夫前线视察时突然抛出一则爆炸性言论,声称乌军在沃夫昌斯克地区发现包括中国、巴基斯坦及多个非洲国家在内的"外国雇佣兵"在为俄而战。
值得注意的是,沃夫昌斯克距离俄乌边境仅5公里,自5月以来一直是俄军重点进攻区域,泽连斯基选择在此释放这一信息,显然有意将局部冲突渲染成"国际阵营对抗"。
但其实,俄侦查委员会此前已经曝光消息称,来自70多个国家的逾3500名雇佣兵参与了乌克兰武装部队的作战行动。如果属实,这远远比替俄作战的雇佣兵多的多,更是直接打脸乌克兰。
但泽连斯基这番未经证实的指控还是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震荡,尤其将中国置于风口浪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琨第一时间作出严正回应,先是强调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坚持劝和促谈、止战停火,然后发言人再次重申,中国政府一贯要求公民远离战区,更不会以任何形式介入军事冲突。
事实上,中方在俄乌冲突中始终秉持中立立场,既未向俄方提供武器,也未像美西方那样对乌军援,其劝和促谈的立场有目共睹。
然而泽连斯基此番亲自下场"实锤",却未出示任何确凿证据——既无战场影像资料,也无战俘口供或身份文件,仅以"前线士兵报告"作为依据,这种缺乏实证支撑的指控难免令人质疑其真实性。
更过分的是,在无故指控中国后,乌克兰转头就派出了一支跨党派议员团窜访台湾,主要由乌克兰国会议员克尼亚日茨基带领,共9人参与,展开为期5天的行程。
这是乌克兰议员32年来首次窜台,其言行不仅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更公然歪曲事实,将俄乌冲突的责任甩锅中国,甚至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企图挑拨两岸关系。
尼亚日茨基在台湾发言,声称乌克兰“感谢台湾援助”,还污蔑“中国军援俄罗斯导致乌方受创”,甚至将台湾问题与俄乌冲突强行类比,扬言要“加强合作抵御威权主义扩张”。
这番言论的荒谬程度,连美国都不敢公开附和。首先,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秉持中立立场,从未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所谓“中国军援俄国”纯属无稽之谈。
乌克兰部分政客为转移国内矛盾,不惜捏造谎言,将战争责任强加于中国,这种行径不仅不负责任,更暴露了其政治投机心态。
其次,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性质截然不同。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关系纯属中国内政,而俄乌冲突是两国之间的战争。
若按尼亚日茨基的逻辑,乌克兰是否允许其国内某个州宣布独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与乌克兰捍卫领土完整的立场并无二致,但某些乌克兰政客却刻意混淆概念,其用心险恶可见一斑。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此次窜台还打着“民主同盟”的旗号。台当局趁机大谈“援乌善举”,殊不知其所谓的“人道援助”总额不到5000万美元,不及美国一笔军援的零头。
乌方议员与台当局勾肩搭背时,恐怕忘了中国大陆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泽连斯基指控“中国为俄作战”,以及乌议员此次窜台并非偶然,背后折射出乌克兰当局的焦虑与算计。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乌克兰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西方援助也越来越抠门。眼看靠山不稳,乌方急需转移矛盾,甚至想用台湾问题要挟中国“站队”。
但这一招不仅错判了中国的决心,更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混乱。
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往来,被乌方曲解为“间接参战”,却选择性忽略一个事实:中俄贸易里九成是能源和民生商品,与军火毫无关系。
乌克兰若真关心和平,就该敦促美西方停止军援拱火,而不是对中立国泼脏水。
要知道,台湾问题不是哈尔科夫前线,中国的反制从来不只是口头警告。
此前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锁台”军演直接改写海峡现状;若乌克兰继续玩火,中国完全可能削减经贸合作。
毕竟,一个连“红线”都看不清的国家,不值得中国浪费外交资源。
不过,要提到的是,国际雇佣兵问题本身存在灰色地带。
俄军确实通过提供国籍或高额报酬吸引外籍人员,包括中亚、非洲等地劳工,但这些个体行为与国家意志不能简单画等号。就像西方称其公民在乌参战属于"志愿者行为"一样,这类人员流动往往涉及私人中介和利益交换。
泽连斯基选择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国家介入",甚至不惜挑战中国外交红线,反映出乌克兰在战场受挫后的焦虑心态——通过制造外交事件转移国内对军事失利的关注,同时为可能的谈判失败预设"外部干预"的借口。
纵观全局,所谓"中国雇佣兵"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若基辅持续将中国塑造成"间接参战方",可能迫使北京重新评估调停角色。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点名战术"会加剧国际社会的阵营化错觉,使本已脆弱的和平进程雪上加霜。
从现实角度看,乌克兰的挑衅行为注定徒劳。
国与国之间的影响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而乌克兰目前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凋敝,外交空间日益狭窄,根本没有能力对台海局势产生实质影响。乌克兰若继续是非不分,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北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